《二战南洋暴兵》,是网络作家“林远舟林明修”倾力打造的一本穿越重生,目前正在火热更新中,小说内容概括:现代大学生林远舟穿到二战前夕南洋地区,正好碰到土著排华,觉醒的系统,经过努力,在南洋地区建立的帝国,然后开始了二战的暴兵…'...
小说叫做《二战南洋暴兵》是“文字的海洋”的小说。内容精选:大章一:惊涛初立小节9:钢铁轰鸣(10月3日晨)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掠过巴邻旁,临时搭建的军工坊内,蒸汽机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发颤林远舟紧握着150毫米炮管的蓝图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,汗珠顺着下颌滴落在图纸上,晕开了细密的墨线距离荷兰殖民军的重炮运输船队抵达仅剩24小时,而系统提示精密膛线加工进度:37%在视网膜上不断跳动,每一次刷新都像重锤敲击着他的心脏\"加大蒸汽压力!\"工程兵队长陈阿水抹...
免费试读
大章一:惊涛初立小节11:暗潮涌动(1930年10月5日 夜)咸涩的海风卷着碎浪拍打巴邻旁港口的混凝土防波堤,三盏生锈的探照灯在雾霭中划出惨白光带,照亮了海滩上整齐列队的系统士兵。
他们身着1950年款棉质迷彩作战服,手持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——这款1936年定型的武器,比敌方现役的毛瑟98k栓动步枪领先14年,完美契合系统限定的“不超过20年技术代差”规则。
“长官,荷兰东印度舰队通讯频率激增。”
战术目镜中,情报官的虚拟影像带着数据波动,“雅加达总部己派出增援,包括两艘1928年型轻巡洋舰‘爪哇号’‘苏门答腊号’,搭载的第22陆战团装备1925年式MP28冲锋枪,预计48小时后抵达。”
林远舟的手指在全息地图上划过,敌方舰队的航线在视网膜投影中呈现为红色虚线——敌方所有装备均未超越1930年技术,符合系统对“敌方装备不超时代”的限制。
系统界面实时跳动的积分余额显示为12750——这是占领巴邻旁港口及周边三个渔村后,每日自动生成的基础积分。
控制区每扩大一平方公里,积分产出便增加5%,此刻的黄色警戒区正以港口为中心,向内陆延伸5公里。
“启动‘铁砧’防御协议。”
他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器传遍每个系统士兵的耳麦,“兑换1948年式巴祖卡火箭筒×10,部署在西悬崖;消耗2000积分激活‘1940年型对海雷达’,重点监控15公里内海域。”
蓝光闪过,十具火箭筒出现在悬崖棱堡中,炮手们熟练地安装1945年型高爆弹头——这些武器比敌方最强的反坦克装备领先17年。
雷达天线开始逆时针旋转,虽然体积庞大如老式收音机,但能在12公里内捕捉到驱逐舰级目标,刚好压制敌方1929年型光学测距仪的10公里极限。
“第二小队,接管港口西侧暗堡。”
他下达指令,“启用1947年式光学瞄准镜,将敌方舰桥设为优先打击目标。”
系统士兵的战术头盔同步目标参数,M1加兰德的枪口支架与地面接触时发出统一的金属卡扣声。
他们以低姿匍匐推进,帆布绑腿裹住小腿,完美融入潮湿的礁石环境——这些细节来自系统默认的“1940年丛林战条例”,确保在敌方光学侦察下的隐蔽率提升60%。
当排头士兵抵达射击位置时,暗堡内的1946年式半自动装弹机己完成校准,37毫米口径的高爆弹整齐码放在弹架上,引信时间精确到0.3秒。
“检测到敌方侦察机信号。”
雷达操作员的声音带着紧张,“型号福克C.V-E,1925年量产型,时速180公里,预计4分钟后进入射程。”
林远舟调出系统商城,在”防空武器“分类下选中1945年式博福斯40毫米高炮(800积分/门),两门高炮从暗堡顶部升起,炮管随机械转动发出齿轮摩擦声。
“允许自由射击,优先保护雷达站。”
他的指令刚落,敌机的轮廓己在探照灯中显现。
高炮炮弹在夜空炸出橘红色火球,破片弹幕精准切割敌机机翼。
第一架福克式战机的螺旋桨当场停转,拖着黑烟坠入海中;第二架慌忙释放烟幕转向,却被系统士兵用M1加兰德集火射击,油箱中弹后化作海面的一团火光。
系统提示:击落敌方侦察机×2,积分+400解锁”1941年防空协同战术“。
积分余额跳动至13150,控制区的安全等级因防空成功提升至B+级,积分产出额外增加8%。
港口深处的临时指挥所内,全息沙盘实时显示着防御部署:东侧海滩的1942年式触发地雷阵己布设完毕,每枚地雷的压发引信针对敌方1928年型登陆艇的重量参数调校;中央炮台的1948年式榴弹炮正在进行最后校准,炮管膛线采用系统提供的“1940年冷锻工艺”,射程比敌方1927年式舰炮远3公里;最关键的是,由50名系统士兵组成的机动预备队正潜伏在港口后方,每人配备1946年式汤姆森冲锋枪,弹匣容量比敌方MP28多出10发。
“长官,民生区积分产出提升23%。”
后勤官的报告传来,“渔村村民完成地下掩体加固,现在控制区每日额外产出1500积分。”
林远舟点头,调出系统的”民生模块“,消耗500积分兑换1940年式手摇发电机——这些符合时代特征的装备,既保障了平民用电,又避免因过度超前技术导致的积分消耗激增。
夜幕更深时,雷达屏幕边缘出现密集的光点群。
“敌方舰队进入15公里警戒圈。”
操作员的声音有些颤抖,“两艘轻巡洋舰(1928年型),西艘驱逐舰(1926年型),运输舰×3,搭载登陆艇20艘。”
林远舟深吸一口气,手指悬停在系统商城的”反舰武器“上,1943年式磁性鱼雷(1500积分/枚)的图标正在闪烁——这款武器比敌方1925年型鱼雷领先18年,正好卡在20年技术代差的临界值。
海风突然变得刺骨,带着暴雨降临前的压迫感。
系统士兵们拉动枪栓,M1加兰德的弹仓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,如同精密仪器的运转节奏。
林远舟望向海面,那里即将成为1930年与1950年技术的博弈场,而他必须确保每一分积分都转化为刚好超越敌方的战斗力——既不浪费超前科技,又能在代差优势下构筑钢铁防线,因为在这片惊涛中,华人的生存希望,全靠这精准到年份的科技碾压。